45名流动党员大巴车上,听着党课、唱着红歌,一路上党员们分别做了自我介绍,鲁中斌老党员谈刚完感想就到了高谭革命老区纪念堂门前广场,全体党员在工作人员的配合带领下开始按流程参观。
第一站参观高潭老苏区革命纪念堂听讲解,纪念堂建筑风格独特,气势恢宏。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高潭革命斗争以时间长、规模大、斗争惨烈、牺牲众多而彪柄史册,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一席。高潭区苏维埃政府于1927年11月11日建立。随后,高潭各乡均建立乡苏维埃政权,成为全省为数不多的苏维埃区域。建国后,为纪念高潭为革命胜利建立的卓越功勋,也为解决高潭大型集会场地的急需,1958年冬,高潭划归海丰县管辖时,海丰县人民政府决定修建纪念堂。修建工程始于1959年,1962年竣工历时3年。听完讲解全体党员集体合影。
 
第二站参观马克思街和列宁街听讲解,原为新街和旧街,清代中叶已形成集市规模,街道两旁主要为店铺,店前建宽约2米的骑楼。在两条大街中间,有三条小的横街,分别是上横街、中横街和下横街,构成“日”字的布局。1927年11月11日,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新街、老街分别被命名为“列宁街”、“马克思街”。在那特殊的年代,革命者们在这里秘密开会,印发革命传单,将革命火种迅速传播到各地。 高潭圩的“马克思街”和“列宁街”是迄今为止,在中国革命史上唯一发现最早以共产国际领袖的名字命名的街道,这是高潭区苏维埃政府的革命先辈们在中共党史上留下独一无二的“红色印记”。
   
第三站穿过马列街来到革命烈士纪念碑:高潭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惠东县高潭镇下圩埔。在历次革命战争中,高潭人民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艰难曲折而辉煌壮丽的革命篇章,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1927年11月9-10日,在召开高潭区工农兵代表大会期间,恰逢农军大队长高伟烈士牺牲半周年,根据代表提议,将高伟烈士的骸骨迁到下圩埔安葬并竖碑。1957年1月,高潭人民将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南支队第一团副团长肖伦烈士的骸骨与高伟烈士合葬于此并重新竖碑。1962年,惠阳县人民政府(那时惠东县尚未从惠阳县分出)为纪念在历次革命战争中牺牲的2800多位高潭英雄儿女,在该址建立“革命烈士纪念碑”,安葬有烈士骸骨80多具,同时将原高伟、肖伦等烈士的墓碑分别嵌在纪念碑左右两侧。贾中原书记带领全体党员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为革命烈士鞠躬默哀。
 
第四站参观高潭革命历史陈列馆听讲解:是在高潭革命文物陈列馆的原址上进行了设计重建。陈列馆整体犹如两块坚硬革命岩石,代表着革命精神,纪念着革命历程,凝结着革命精髓,象征了红色政权稳如泰山。整个建筑高度7.1米,左右对称的形式,庄严肃穆,纪念着党的生日。同时依附于地形特征,实现了设计的因地制宜,对革命烈士的无限缅怀与革命精神的代代相传之意。陈列馆外墙的红色预示着革命精神的迸发、蔓延之势,利用多面体将革命晶石进行具象化,其富有棱角、刚毅的结构形态,寓意激进、反抗、斗争精神,也预示着革命胜利的艰苦历程,激励后人沿着革命轨迹继续前进。
  
参加庆“七一”参观学习活动的全体党员,按照流程按排用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参观了高谭老苏区革命纪念堂、马克思街和列宁街、革命烈士纪念碑、革命陈列馆等,每个党员同志都是汗流衣服湿,上午的参观学习活动中午十三时结束。
|